|
即便在一連串不斷飄紅的票房數字面前,我們可以說中國已成為世界電影大國,但要成為電影強國無疑還有很多路要走、很多事情要做。其中創作應該是最基礎、最首要的工作。人們常說劇本是一劇之本,其實也是整個電影創作之本。電影可是一種食用面最廣的精神食糧,其創作無非有兩途,一是劇作家按照有關電影題材和電影類型的要求直接原創,有時也可對某一真實的歷史事件或新聞事件加以改編;二是根據現成的文學作品(主要是小說,也包括舞臺劇等)進行改編,這才是通用意義上的電影改編。
中國觀眾熟悉的《卡薩布蘭卡》《教父》《亂世佳人》《綠野仙蹤》《辛德勒的名單》《飛越瘋人院》《憤怒的葡萄》《殺死一只知更鳥》《日瓦戈醫生》《阿甘正傳》《呼嘯山莊》等24部經典影片,都是根據原著改編的,占世界影史上百部“最偉大影片”權威評選榜單的近1/4。其中除了《西區故事》改編自歌劇、《窈窕淑女》改編自戲劇外,其他均改編自同名或異名小說。可見好萊塢的電影改編都瞄準名著和暢銷書,廣大的接受群體和先在價值,是保證改編成功的必要前提和附加值。
中國電影早期改編影片是1933年出品的《姊妹花》,它是導演鄭正秋根據自己的舞臺劇改編的,公映后大獲成功。中國的電影改編還涉足漫畫(《三毛流浪記》等)、戲曲(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等)、歌劇(《白毛女》等)、詩歌(郭小川長詩《一個和八個》)和古典小說(四大名著等),覆蓋面相當廣。當然主要的改編來自現當代小說,《春蠶》《林家鋪子》《祝福》《青春之歌》《早春二月》《小花》《天云山傳奇》《駱駝祥子》《黃土地》《玉卿嫂》《芙蓉鎮》《紅高粱》《老井》《胭脂扣》《本命年》《秋菊打官司》等,在影響電影史的佳作中也占據了很高比例。這和電影創作上打破精神枷鎖和追求藝術創新有必然的聯系。這些改編新作有的在被拍攝前已經在文學界引起關注,有的卻是電影創作者獨具慧眼的發現,在海量的作品中披沙瀝金覓得的。